电价形成机制是电力市场建设的关键所在,是指决定电力价格的规则和制度体系。在电力市场中,电价是核心要素之一,电力市场的全过程都是围绕电价展开的,它不仅关乎发电企业的收益,还直接影响到电力用户的承担成本。电价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价格,牵涉到发、输、配、供、用电等各个环节,其细小变化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,因而电价形成机制及其计算方法一直备受瞩目。传统电力系统中,电价的调整和改变主要由政府主导,电价形成往往就是政府“一张纸",透明度不高,被人诟病。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市场化,通过引入竞争来破除垄断,并遵循电力供求与电价之间的互动规律。
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的建立,传统电力市场的电价形成机制受到严重挑战,新一轮电改趋势是还原电力商品属性,电价形成机制将转变为通过市场交易形成,涵盖容量价格、电量价格、输配电价、辅助服务费用、政府基金及附加等,建立起“能涨能跌"市场化价格体系。目前电源侧的抽水蓄能、煤电、新能源等已基本迈向市场化,下一步改革重点领域在水电、气电和核电等;电网侧输配电网因经营具有自然垄断特性,其价格需结合补偿成本、合理收益等要求由政府提出指导价;用户侧的电价形成机制将在政府监管下逐步转向市场定价,未来电力市场将更加注重价格信号对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。概言之,新型电力系统电价体系要充分体现电力多元价值,发挥电价机制的关键引导作用,实现更经济、更可持续的电力转型。

一、面板与功能(SHHZKS-4000电力试验行业标准“高压开关特性试验仪"重量轻方便携带)
1、面板示意

1)测时端口
· 黄色插口A(1~4)连接A相断口测试线(A相静触头)。
· 绿色插口B(1~4)连接B相断口测试线(B相静触头)。
· 红色插口C(1~4)连接C相断口测试线(C相静触头)。
· 黑色共端G1、G2连接测试线至各相断口动触头(动触头互相短路连接汇合).
注意事项:(SHHZKS-4000电力试验行业标准“高压开关特性试验仪"重量轻方便携带)
· 黑色共端插口连结接地线,可有效提高抗干扰性。
· 在现场发现静触头高处存在带电母线强静电干扰,可将上述接线反置,即黄、绿、红断口线分别连结各相动触头;将静触头短路连接汇合后接地并引入仪器黑色共端插口。
特别提示:
·A1端口对应断口安装传感器。
·V5时,C4端口对应断口安装辅助接点,C3端口对应静触头断口。△t =︱C3-C4︱为预设间距动触头运动时间。
2)测速口
· 6芯测速航空插口,连接光电测速传感器.
3)交流电源输入
· 电源线请使用本公司提供之250V,10A电源线。
· 现场交流电源应符合220V±10%,50Hz要求,一般不应单线共地供电。
· 插座内保险丝盒内20A保险丝(盒内另装有1颗保险丝备品)
4﹚外直流电源输入
· 当使用外直流电源代替内部直流电源,控制操动回路时,接入外直流电源。
5)操动控制回路
· 仪器直流 分+、合+、负 ,插座分别接入开关操动控制回路。
分+ ,接分闸控制回路;分送电时指示灯提示。
合+ ,接合闸控制回路;合送电时指示灯提示。
负 , 接公共回路。
正、负端,可直接送出直流电源,便于机构闭锁电源及机构储能电源供处
· 仪器交直流倒采样时,只需接入外同步的分、负或合、负控制信号即可。
6)直流电压表
· 指示内(外)直流电源的电压。
· 指示外同步的交、直流电源的脉冲电压。
7)内、外电源选择
· 位置在“内电源"时,调压电位器可调整内部直流电源,并可控制输出内直流电源。
· 位置在“外同步外直流"时,外部直流电源可输入,并可控制引入的外直流电源输出;如不接入外部直流电源时,则用作交﹑直流倒采样功能。
8)程控、手动选择
·位置在“程控"时,由屏幕下方的分合键设置分合,按操作键后自动送电并测算。
·位置在“手动"时,手动分合控制送电按钮有效。可随时手动分、合按钮送电。如需正常测试,则按手动分合送电按钮前,需先行设置屏幕下方的分合键设置分合,按操作键后再按手动分合键。
2、按键功能
·翻页键:按键依次循环调出参数设置表、时间项目数据表、行程速度数据表、t图、 S-t图、V-S图、I-t图,
如出现光屏数据丢失现象,亦可按此键重显数据。
↑键:先按住此键,再按其他键。
↑键 + ← 键:打印机走纸。
↑键 +
键:放大图中,返回坐标原点用。
↑键 + 选项 键:打印数据、波形图用。
↑键 + 翻页 键:存储数据用。
← → 键:
· 调整速度定义项V0~V8;
· 调整校正行程值;
· 调整Sc或Su、SZ处值;
· 向左、右移动光标线。
键:放大光标线后的图形(可多次按键)。
选项键:
· 在参数设置表中可移动
至需调整的项目。
· 在 “分合" 键设置自动重合闸如分 000 合 000 分等 000 参数时,移动位置。
· 在S-t中使用坐标分析功能时,用作置起点、置终点功能用(详见坐标分析介绍)。
分合键:设置“分闸"、“合闸"及自动重合闸等操作命令选项。
操作键:其他参数设置后,确认并执行操作,等待触发。
对比度调整:调整液晶光屏对比度。
3、液晶显示屏
1)参数表

注:如未特别说明,本说明书中有关数据的单位
时间t:毫秒 (ms);速度V:米/秒(m/s);行程S:毫米(mm);
电流I:安培(A);电压V:伏特(V)
特别说明:(SHHZKS-4000电力试验行业标准“高压开关特性试验仪"重量轻方便携带)
·速度定义栏默认定义直线传感器测速,只需安装相应选中的传感器即可。
·速度定义栏非默认定义传感器测速,只需选择其它传感器即可,但此时可能需要行程校正。
·在使用角度传感器测速时,须输入行程校准值,其他传感器时,也可按此校正。
·选中合分测试模式时,仪器仅测试金短时间
·仪器使用角度传感器测速时,仅测试行程、速度、大速度值。
·仪器使用直线传感器测速时:合闸不测试返程,分闸不测试开距、插程、冲程。
·刚分(合)速度的测量一般需按厂家的名义超程设置刚分(合)点测速,仪器测得的插程是指电气合闸点至合闸静止位置的距离;而超程是指引弧环端面至合闸静止位置的距离。插程值可作为超程的参考,注意二者区别!
其他参数表有时间表、速度表等,见下述。

菜单栏 | 参数设置详细说明 | 默认传感器 | ||
速度定义:V0 | 电气断口A1分后十ms间隔内的平均速度 | 1mm传感器 | ||
断口A 1: | ||||
电气分后/合*ms | ||||
速度定义:V1 | 超程SC=060(可修改)mm刚分后十ms间隔内的平均速度 | 1mm传感器 | ||
超程指段:Sc=060mm | ||||
分后/合*ms | ||||
速度定义:V2 | 超程SC=060(可修改)mm刚分(合)前后各5ms间隔内的平均速度 | 1mm传感器 | ||
超程指段:Sc=060 mm | ||||
分/合前后各5ms | ||||
速度定义:V3 | 超程SC=060(可修改)mm刚分后72mm,刚合前36mm间隔内的平均速度 | 1mm传感器 | ||
超程指段:Sc=060mm | ||||
分后72mm合前36mm | ||||
速度定义:V4 | 电气断口A1分后(合前)行程Su=06.0mm(可修改)内的平均速度 | 0.1mm传感器 | ||
行程指段:Su=06.0mm | ||||
电气分后/合前 | ||||
速度定义:V5 | 电气断口C3与C4辅点间开距Sz=06.0mm(可修改)内的平均速度 | 辅助接点 | ||
行程指段:Sz=06.0mm | ||||
C3分/合至辅点C4 | ||||
速度定义:V6 | 电气断口A1分后32mm,合前16mm间隔内的平均速度 | 1mm传感器 | ||
断口A1 | ||||
分后32mm合前16mm | ||||
速度定义:V7 | 电气断口A1分至行程90%,行程10%至合平均速度 | 1mm传感器 | ||
断口A1 | ||||
分至行程90%合至10% | ||||
速度定义:V8 | 分(合)行程10%至90%的平均速度 | 1mm传感器 | ||
行程10%至90% | ||||
传感器 | 1mm | 当前定义下默认适配的传感器为1mm精度直线传感器 | ||
0.1mm | 当前定义下默认适配的传感器为0.1mm精度直线传感器 | |||
1° | 当前定义下默认适配的传感器为1°精度角度传感器 | |||
行程校准 | S=000.0 mm | 表示以默认定义下的传感器测试值为准,即不需校准 | ||
S=xxx.x mm | 使用角度传感器时,需输入标准行程或其他校准值 | |||
测时范围 | = 1S | 线圈电压、电流,传感器,断口任一同步触发1S波形 | ||
> 1S | 电压、电流触发至12S内的传感器、断口触发后1S波形 | |||
分合命令 | 分 | 分闸操作命令方式,持续时间约300ms。 | ||
合 | 合闸操作命令方式,持续时间约300ms。 | |||
分000合000分 | 分闸延后XXX ms后合闸,再延后XXX ms后分闸 | |||
合000分000合 | 合闸延后XXX ms后分闸,再延后XXX ms后合闸 | |||
分000合 | 分闸延后XXX ms后合闸操作命令 | |||
合000分 | 合000分 | 金短时间测试,合闸送电后即分闸送电 | ||
合XXX分 | 金短时间测试,合闸送电XXX ms分闸送电 | |||
2) 时间波图(t)

O:线圈控制电压持续时间波形。
· A1~C4:实时显示断口状态
· 按←、→光标键移动光标线查开即时数值。
· 按放大键放大光标线后波形。
· 按↑键 + 放大键返回原坐标。
· 当选择测试时间>1S时,左下角显示同步触发至传感 器或断口触发的时差。
3) 行程-时间图(S-t)

· 图形中行程由上至下为分闸波形,由下至上为合闸波形的法定方向如测试时相反,须使用速度换向线校正方向。
· 按←、→光标键移动光标线查看即时数值。
· 按放大键可放大光标线后的波形。
· 按↑键 + 放大键返回原坐标。
· 按↑键 + 选项键打印当前波形图。
自定义计算功能:按选项键定位前点后,移动光标至后点,再按选项键可自动计算此段平均速度。必须从左至右确定前点、后点。
4) 速度-行程图(V-s)

按←、→光标键移动光标线查看即时数值。
· 按↑键 + 选项键打印当前波形图。
5) 线圈电流图形(I-t)

此图形必须单独测试
· 本图页显示的I-t曲线反映了分(合)闸操作电流随时间(初始30ms)的变化,运用本页可进行电磁铁动作特性分析。
· 按←、→光标键移动光标线查看即时数值。
· 按分合键设定分(合)操作命令方式。
· 按操作键,开关动作后采样动作电流。
· 按↑键 + 选项键打印当前波形图。

电碳联动机制是新型电力系统的显著特征。随着我国由“能耗双控"逐步转向“碳排放双控",减少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成为气候治理最核心的问题。电力作为我国最大的碳排放大户,大力推动电碳联动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载体,也是实现“双碳"目标的根本保障。目前,全国碳市场已上线交易,全国电力市场正加速推进,但这两个市场运作相对独立,面临的信息壁垒和重复补贴问题比较突出,绿色消费理念尚未真正形成,绿电、绿证、CCER(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)之间缺乏有效衔接,不可避免会导致电碳价格传导存在不畅等问题。与此同时,我国煤电仍在电力供应中占据主导地位,碳成本向电价传导难度较大,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电碳联动的难度。
简言之,电碳联动机制是指“电—证—碳"三者的衔接联动,就是要从顶层设计入手,做好两大市场的整体规划,在政策体系、市场空间、价格机制、碳排放核算体系、绿色认证等方面加大协同,借助市场机制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配置碳排放空间资源,构建促进电力结构转型和降碳减排的创新机制,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与抵扣机制,持续加强与国际碳市场的合作和互认,以确保电碳联动策略的有效实施,不断提升可再生能源的环境价值属性,更好推动清洁能源的消纳和碳减排目标的实现,真正筑牢绿色低碳的发展合力,激发全社会节能减碳的内生动力,为“双碳"目标顺利实现提供全面的保证。
上海华住转载其他网站内容,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,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,内容仅供参考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